本报记者|白雪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于2024年启动“零碳机场”科技示范项目,聚焦绿色能源、技术创新、智慧管理等领域,构建“光储充绿电+二氧化碳冷热一体化+创新地源+新型空气能+跨季节储能+AI智算”供能体系,成功实现航站楼100%零碳供能。项目建成后,每年减少碳排放13184吨,较传统模式节约能耗72%以上。厦门火炬高新区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升级转型,构建了以电子信息、机械装备和新能源为核心的“3+N”产业发展体系。新能源产业作为核心增长点,借助厦门时代、海辰储能等链主企业的引领,已初步形成以动力电池、储能电池为核心,上游材料和核心零组件、下游车联网和充换电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。京东物流与全球头部3C品牌合作,自2022年8月起采用自研MRV-T技术构建即时配送全链路数字化碳足迹管理体系,并于2024年9月获全球首个即时配送场景ISO14068碳中和认证。截至2025年4月底,累计减碳超250吨,成为全球物流业绿色转型标杆案例,提供可复制创新范式。越来越多的城市、园区、企业以“双碳”工作为引领,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,优秀案例不断涌现,见证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生动实践。政策体系支撑,"双碳""引擎"动力十足去年以来,我国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,促进绿色低碳转型。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,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,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》,并提出到2025年、“十五五”时期、碳达峰后3个阶段工作目标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市场监管总局、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(2024—2025年)》,明确2024年到2025年“双碳”领域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间表、路线图,并分别从标准和计量两方面对“十四五”后两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作出具体部署。业内专家认为,这将着力支撑中国“双碳”政策体系落实,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》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。《意见》提出,到2030年,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,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,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,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,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,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。到2035年,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,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,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,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,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,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。在这样的政策体系支撑下,“双碳”引擎动力十足,驱动我国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砥砺前行。业内专家强调,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,将有效激发企业减排内生动力,推动绿色金融、低碳技术等多元要素深度融合,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,确保“双碳”目标稳步达成。未来,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地,企业将更主动融入绿色低碳发展大局,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将同步推进,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显著提升,共同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如期实现。能源领域绿色化转型是关键在“双碳”进程中,能源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,其绿色低碳转型被视为关键。今年4月下旬,作为新疆重要的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区,阿勒泰地区依托5.5亿千瓦可开发潜力,正以破竹之势推进能源结构转型。最新数据显示,该地区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94.43%,正向着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目标迈进。这是我国能源领域绿色化转型的生动体现。聚焦能源领域绿色转型,各地纷纷布局取得良好成效。四川省能源低碳转型加快推进。持续推动能源生产结构优化,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,2024年末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.2亿千瓦、占比87.4%;加快推进“三州一市”光伏基地和凉山州风电基地建设,全省风光新能源累计投产装机达1972万千瓦,全年备案核准风光项目1847万千瓦;“十四五”首批天然气发电项目投产发电,新增顶峰兜底电源装机容量290万千瓦。青海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供给体系。玛尔挡、羊曲两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。截至2024年底,全省电力总装机突破7100万千瓦,清洁能源、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94.6%、70%,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“双主体”。天津市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。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,“大同-怀来-天津北-天津南”特高压通道取得核准批复,蓟州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规划,一批LNG重点工程建成投产。2024年,全市煤炭消费较2020年下降约3.9%,可再生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35%,成立省级绿电绿证服务中心,绿电交易量是2023年的3.9倍。业内专家表示在“双碳”目标下,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环境需求,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。自“双碳”目标确定以来,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。2024年,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8.9亿千瓦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突破14亿千瓦,提前6年实现对外承诺目标;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乐牛配资,同比增长超130%;煤电装机占比降至36%以下,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3.2%,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9.8%。未来,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是继续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,同时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,并加强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整合。面向未来,业内专家指出,必须增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力度,实现能源系统的深度转型。同时,需深化能源价格机制改革,提升清洁能源的经济竞争力,以此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并最大化社会福利。以产业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得益于全球对绿色能源的巨大需求和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,一些行业、地区通过技术创新的持续优化升级迎来高速发展,以产业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。阿里云依托数字技术创新,构建全链条节能降碳体系,自建数据中心平均PUE值为1.2。智能运维方面,AI优化策略使冷却能耗下降5%~11%;绿色技术方面,异构计算、液冷等创新节能提效;资源循环方面,张北数据中心余热供热1.467万吉焦;绿色能源方面,绿电使用比例56%,带动减排55万吨,连续3年蝉联中国绿电交易榜首,引领行业绿色转型。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项目通过应用AI智能、近红外飞光扫描等先进的分选技术,推动了环卫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,在全国创新探索出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由“黄桶”到“蓝桶”的分类模式,处置过程由“烧”到“用”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整体解决方案。该分拣中心投产至2025年5月31日,累计处理低值可回收物41448吨,回收利用24372吨,其中回收利用废塑料31145吨,助力减排7.07万吨二氧化碳,节约6.85万吨石油。产业转型动能澎湃,绿色制造体系加速形成。钢铁、石化、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绿色化、低碳化改造如火如荼。2024年4月,宝钢湛江钢铁零碳高等级薄板工厂正式开工。该项目采用“氢基竖炉+电炉”的颠覆性工艺路线,对比同等生产规模的传统“高炉+转炉”长流程工艺,该项目将每年减少碳排放314万吨以上,并通过碳捕集、森林碳汇等环节构建全流程零碳工厂。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,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。业内专家认为,以新能源汽车、风光储氢、节能环保装备、循环经济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,不仅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主力军,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。
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