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梅州日报捷希源
●兴宁市汉芬小学 罗育玲
数学文化是数学教育的灵魂,承载着知识传承、思维培育与价值引领的多元功能。正如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曾指出:“数学文化就是要‘文而化之’。”他认为数学教育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,还要通过数学文化来育人。数学文化涵盖数学知识、历史、人文、艺术等元素,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,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,提升核心素养。
一、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元素
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捷希源,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元素。例如,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“你知道吗?”专栏提供了大量的数学史素材。
在五年级下册“有趣的测量”教学中,教师可以利用“你知道吗?”的“阿基米德测皇冠”的数学史素材挖掘文化元素。教学时,先讲述阿基米德从洗澡水溢出获灵感,用排水法测皇冠体积的故事,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课题。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排水法的原理,类比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,让学生感知数学转化思想,体会古代数学智慧对现代教学的启示,借数学史为知识学习搭文化桥梁,提升教学的文化厚度与学生数学素养。
二、讲述数学故事
数学故事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,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,激发学习兴趣。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、数学历史事件或有趣的数学问题,可以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应用价值。
例如,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,教师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,引导学生思考: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的条件下,祖冲之可能通过怎样的方法反复推演?如何理解“精确到七位小数”背后需要处理的庞大计算量?让学生从祖冲之“亲量圭尺、躬察仪漏”的实践精神中,感受古代数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,同时自然引出圆周率π的概念及其在圆周长、面积计算中的意义,体会中国古代数学“精益求精”的文化内涵。
三、开展数学文化节活动
数学文化节是展示数学文化魅力的重要活动形式。在数学文化节期间,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,如数学知识竞赛、数学手抄报展览、数学故事会、数学魔术表演等。通过这些活动,能够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,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,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。
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,本质是将学科知识从“工具性传授”转向“文化性建构”。通过教材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,让数学知识“有根”;借助故事叙事的生动演绎,让数学思维“有源”;依托主题活动的沉浸体验捷希源,让数学情感“有魂”。这一路径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深层理解与情感认同,更能在文化浸润中培育理性精神、创新意识与文化自信,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“文化根基”。
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